“妙手神針除面疾,醫(yī)德雙馨傳四方......”近日,今年14歲的初三學生劉萌(化名)利用周末時間特意來到我院中西醫(yī)結合科送上錦旗,感謝醫(yī)護人員在她面癱后予以精心治療,并且恢復效果明顯,“眼睛能正常閉合了,嘴不歪了,回學校上課不用再低著頭、不再害怕面對別人詫異的眼光了,感謝醫(yī)生護士!”
上個月中旬,劉萌放假后跟著家人一起回到衡陽老家探親,當時30多度的氣溫居高不下,晚上睡覺也是很悶熱,于是睡了兩晚涼爽的竹席枕頭,到了第三天起床后她發(fā)現左臉部出現了異樣,臉頰變得很緊,耳后部位疼痛,刷牙時嘴角漏水,眼睛也有些閉不上。
為了盡快擺脫“歪嘴巴”的窘境,劉萌在家人的陪同下立即趕到我院中西醫(yī)結合科就診,隨后收入院治療。入院時,該院中西醫(yī)結合科副主任、副主任醫(yī)師王智芳詳細詢問了病情,并細致地對她進行了檢查,發(fā)現劉萌左眉毛抬不起來,左眼閉不攏,口角下垂,嘴巴往右歪斜,耳朵后面有輕微的壓痛,這是典型的周圍性面神經炎癥狀。“面神經炎發(fā)生后需要盡快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減輕面神經水腫。我們?yōu)榛颊咴敿氃u估后,治療方案決定以針灸治療為主,同時聯合藥物治療。”在針灸治療過程中,王智芳選擇面部局部穴配合遠端合谷穴進行針刺治療,由淺到深,逐步加大刺激量以達到治療效果。在連續(xù)進行三天針灸治療后,患者的左耳部疼痛明顯緩解,眼瞼不能閉合情況改善,由原來約0.5厘米縮小到0.2厘米,進行第十次針灸治療后,出現了明顯改變,眼睛完全閉合,抬頭紋左右完全平衡,口角恢復正常,略微鼓腮漏氣,經過15次針灸治療后,劉同學的面神經炎癥狀完全好轉。
“幸好遇到了這么好的團隊,讓我的孩子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恢復健康,真的很感激,中西醫(yī)結合科的醫(yī)護人員不但治療技術高超,還特別貼心,考慮到我孩子剛好初三的學習任務緊張,他們還特意根據她的情況調整了治療時間,盡量安排在孩子放學后開展治療。”一旁的劉萌媽媽感嘆道,在這短時間的治療過程中,要不是醫(yī)護人員的鼓勵和個性化治療,是很難這么快恢復的。
“面神經炎又叫面神經麻痹,俗稱面癱、歪嘴風、吊線風,主要誘因包括頭面部受寒、身體疲勞、抵抗力下降、病毒感染、睡眠不足、精神緊張等等因素。從中醫(yī)來講,將受冷、吹風后引發(fā)面癱的機理總結為“寒”和“虛”。人處于睡眠狀態(tài)時,其身體較為虛弱,抵抗力下降, 受外邪侵襲的概率較高。寒涼會對面部經絡造成侵犯從而導致面部癱瘓。”據王智芳介紹,面神經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任何年齡、任何季節(jié)均可發(fā)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癥狀為口眼歪斜,額紋消失,不能完成抬眉、閉眼、鼓嘴、吹口哨、鼓腮等動作。
臨床上根據損害發(fā)生部位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種。中樞性面癱是指病變位于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之間的皮質延髓束,通常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癥等引起。周圍性面癱是指病變發(fā)生于面神經核和面神經。我們常見的嘴歪大多是由面神經周圍段的“電線損壞”造成的,多數情況下,面癱只發(fā)生在半邊臉上,這就叫周圍性面癱。
“臨床上發(fā)現不少人一覺醒來發(fā)現自己面癱了,非常的恐慌。其實大家不必緊張,大部分面癱是可以治愈的,關鍵在于早發(fā)現,早治療。”王智芳介紹,針灸治療對于周圍性面癱有明確的優(yōu)勢,可有效減輕面神經水腫,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除面部穴位外,還可選擇遠端的穴位,例如風池、合谷和太沖穴等穴位,到后期除了常規(guī)針刺治療,還可配合艾灸、面部閃罐、梅花針等綜合治療。“發(fā)病初期盡早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積極進行針灸治療,雙管齊下,治療效果會更好。”王智芳強調,待患者面肌開始恢復時,需做面肌的肌力訓練,以訓練表情肌為主,做睜眼、皺額、吸吮、翹嘴唇、開口笑、吹口哨、噘嘴唇、拉下頜等動作,每次約20分鐘,每日1次,直至最終康復。
對于面神經炎的預防,王智芳建議,市民平時要多做體育運動,增強體質,避免受涼感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注意飲食調養(yǎng),避免食辛辣、肥甘厚味飲食,同時適當增加營養(yǎng)。若是患中耳炎、風濕性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或莖乳孔內的骨膜炎所致的面神經麻痹應及早治療,消除致病因素。
供稿丨中西醫(yī)結合科 王鳳
一審丨黨委辦 朱文青
二審丨中西醫(yī)結合科 王智芳
三審丨黨委辦 李晶